⊙张启先院士,1925年8月25日生于江苏靖江。
七岁(1932)的时候,父亲不幸病故。
14岁(1939)的时候,直接插班进入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学习。
高一(1941)时,与二哥一道偷偷离家出走,报考了新四军举办的盐城抗大。刚刚15岁的他因身材羸弱瘦小,在组织及家人的劝说下,回到家乡继续求学。
高三(1943)毕业后,张教授从宜兴穿过日寇的封锁线,辗转就读于苏浙皖区大学先修班,不到一年,1944就被保送厦门大学。那时已经是1944年的秋天。攻读航空工程系,这是厦门大学招收的第一届航空工程学生。
1948年7月,张启先教授毕业于厦门大学航空系,获工学学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留校任教。
1951年夏,全国院系调整试点,张教授从厦门大学奉调进京,任教于清华大学航空学院。
1952年春,经沈元、陆士嘉教授的介绍,张教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同年10月,他再次服从组织调派,参加新中国创立的第一所航空高等院校——北京航空学院的组建工作,并任教于该校。张教授刻苦钻研业务,积极要求进步,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夏,32岁的他顺利通过国家选派赴前苏联留学的考试,进入前苏联列宁格勒多科性工学院攻读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受教于国际著名的齿轮传动和机构学学者F.L.Litvin,从事空间机构的研究。
1962年春,经过三年多的刻苦努力,他完成了《用解析法作空间机构的分析与设计》的学位论文,论文创造性地发展了空间机构研究的四阶矩阵法,并开创了空间五杆机构的综合设计方法。答辩委员会先后一致通过授予他技术科学副博士和博士两学位的决议。
1962年,从苏联回国后,张教授又回到了曾工作过的北航,成为我国最早由平面机构转向空间机构研究的开拓者。1961年至1964年期间,他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8篇空间机构学方面的高水平论文,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创立了一套风格独特的空间连杆机构研究体系和方法。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和学位制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张启先教授成为首批博士生导师,也是当时全国机械学学科仅有的几名博士生导师之一。
20世纪80年代,基于自己多年研究国际机构学发展的信息,他敏感地预见到机器人学的研究高潮将在中国兴起。
80年代初期,张教授就把机器人学确定为新的主攻方向,利用自己在空间机构学方面的优势,走出校门,举办了全国性的讲习班,又及时发表了有关专著,在全国最早掀起了空间机构研究热潮,同时为开展机器人学研究赢得了充足的科研经费。
1982年,张启先教授被全国科协选派执行“中美高级学者交流项目”,赴美国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访美期间,他参与了美方学校的学术研究,并应邀做了几次学术报告,既介绍自己的科研工作,也谈自己研究空间机构方面的观点和方法,得到了美国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1983年和1984年,张启先教授先后出席第六届国际机器理论及机构学大会和第十四届国际工业机器人年会,宣读了三篇论文。在此期间,他本人撰写并与他人合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1984年,张启先教授指导博士生从事“空间机构的动力平衡”课题的研究。论文中突出创新的是提出了既简单有效又广泛实用的向量特殊分解法,为我国在空间机构动力平衡研究方面迅速超越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贡献。
1984年,张启先教授出版了他的专著《空间机构的分析与综合》,奠定了我国空间机构学的国际地位。
1985年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1985年,北航为了加强学科的发展,将分散在全校有关机器人学研究的科研力量进行整合,成立了北航机器人研究中心,1988年更名为机器人研究所,这是我国最早开展机器人学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张启先教授先后任中心主任和研究所所长。
1987年,张启先教授又指导他的博士生完成了“空间机构位移分析的酉矩阵法”,攻克了被国外权威学者喻为“珠穆朗玛峰”的空间七杆机构位移分析的难题。
1989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1992年被航空航天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
1993年年底完成了七自由度冗余机器人样机的研制,并一次通过“863”课题验收和部级鉴定。此项成果不仅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八十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因而荣获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主持的另一项课题“新型三指九关节灵巧手”也颇具难度,1994年5月,新型三指灵巧手初期成果在IEEE国际机器人与自动化大型会议上首次展示时,便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好评。1995年两台新型灵巧手带着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走出国门,落户于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学和Alberta大学。1995年初,“新型三指灵巧手”顺利通过“863”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验收和航空工业总公司的部级鉴定。
1995年6月,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