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军·年谱
  • 朱海军虚拟课堂:猴子大逃亡
  • ⊙哈尔滨建国公园四十三只猴子分三批出逃,这事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 “头一次是在去年10月,在管理人员为越冬将猴子转移到室内的过程中,不慎跑出8只猴子。它们一直活跃在公园周边的大树上、经受了室外零下二三十度严寒的考验。今年4月间,在由室内转移到室外猴园时,又有3只猴子趁机出逃,与前次出逃的8只猴子合为一股。” 居里夫人说:“这些猴子为了自由,不怕哈尔滨冬天的严寒,真让人佩服!” 萨士比亚说:“哈尔滨人冬天都穿得跟熊一样,那些猴子应该是南国的生灵吧,却宁肯被冻死,也不回温暖的室内猴笼。” 爱因斯坦说:“猴子能耐得住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这事很有科学价值,不去管它们,就让它们在野外生存,说不定它们还能进化成一种特殊的‘东北猴’呢。” “在这期间,建国公园管理人员曾想方设法欲将出逃的11只猴子捕获,但均告失败。这11只猴子以公园为轴心,活跃在附近的大树和建筑物上,它们在当地居民的精心‘呵护’下,与人为伍,和睦相处,生活得优哉游哉,‘乐不思蜀’。就在第三批猴出逃的当天下午,笔者在现场看到逃出猴园的群猴已与前两次先后出逃的11只猴子胜利“会师”,饿极了的猴子,不断接受围观群众抛出的水果、食物,已将公园内刚铺设的一片草坪践踏得面目全非,一片‘猴’藉。” 萨士比亚说:“在猴笼里,空间那么狭小,‘猴口’密度太大,猴性不能充分展现。在外面的大树上,它们可以做出高难度的惊险动作,表演的猴戏更精彩,看着更好玩。” 居里夫人说:“不能老以人类的好恶看猴子,公园的猴笼是猴子的监牢,外面的大树才是猴子的家园。猴子跟人类一样热爱自由,不,很多人还不如这些猴子,它们宁肯冻死饿死在外面,也不去享受没有自由暖气和美食。” 爱因斯坦说:“出逃的猴子并没有什么危害,它们也不远离公园,大概是因为公园的树多。不管怎样,它们还算公园的猴子,说不定,公园里的野猴更吸引游客呢。我关心的是那些猴子能不能在公园的大树上长期生存,能不能完全适应东北冬天的气候。” “不得已,哈尔滨市政局组织工作人员用网围捕,群猴见状竞相逃窜到园内几棵20余米高的大树顶梢和附近居民楼上。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工作人员制作了一个6米见方的铁笼,里面堆放一些水果和食物,笼门暗装机关。但是,机灵的猴子根本不上圈套。第二天,工作人员借来麻醉枪,准备将猴子麻醉后‘绳之以法’。但是,群猴见人手持器械,便再次蹿往高处。” 居里夫人说:“猴子真是太聪明了,这不是在进行一声‘人猴斗智’嘛。” 萨士比亚说:“人类要是不假借外物,是斗不过猴子的。听说人类的祖先也是在树上生活,可是,人类手脚大脑朝别的方向进化,爬树能力却丧失了。” 爱因斯坦:“那些猴子在外面没有天敌,又能得到充足的食物,我认为它们可以很好地生存,说不定还能更快地繁殖呢。我听说科学家在进行猩猩、黑猩猩的野化训练,目的是要让人养的类人猿重新回到它们大自然中的家园。哈尔滨公园的猴子出逃,正好可以进行猴子异地野化实验。‘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东北虎快没了,能把猴子引入东北的原始森林,不是挺好吗?” “第三天,群猴仍然在公园内的大树上腾跃攀跳、嬉戏玩耍……只见工作人员在树下摆放许多水果、食物,以此引诱猴子下树,他们隐蔽在附近相机行事。先后有5只小猴子经不起水果和食物的诱惑,伏首就擒。其它猴子见此情景,忍饥挨饿,不肯下树‘就范’。第四天,工作人员在林业大学有关教授、专家的帮助下,配制动物专用麻醉剂,掺进水果和食物中,将其散放在树下,然后撤离出去。这时,猴子纷纷跳到地面,抓起水果和食物蹿到树上大吃起来。工夫不大,一个个便东倒西歪站不稳了。工作人员拉起大幅纤维编织布在树下守株待“猴”,掉下一只接住一只……经清点,另有3只猴子“在逃”。它们是先前两次出逃的猴子。至发稿时,那3个‘在逃猴’仍下落不明。” 萨士比亚说:“看来,那三只猴子是最聪明的,它们不上狡滑的人类的当,也不受美食的引诱,它们是猴子中的英雄!” 居里夫人说:“唉,这些猴子还是没有骨气,为了自由,你们不能吃树叶、树皮吗,干嘛非吃甜的水果和人造的零食?这都是它们在猴笼里被游客给惯坏了。那三只‘在逃猴’堪称猴子中的伟人。我希望它们永远在逃,繁殖出一种优秀的猴类。” 爱因斯坦说:“对猴子来说,这是一次自然选择,智力不够发达、意志不够坚强的,被淘汰了,剩下的是更适应在城市树上野生的猴子。我希望它们正好是一公两母,是猴王带着它的两个后妃,这样它们可以更快地繁殖。也希望哈尔滨‘政局’(?)放过这三只‘在逃猴’一马,顺其自然,让它们在公园大树上自己生存繁殖。” 我说:“让我也说一点吧。哈尔滨建国
  • 浏览:37【定位
    修改】【取消
  • 次序:99
    [一级定位]
朱海军·年谱
  • 并不荒唐的“省长植树碑”
  • ⊙山西省浮山县史演河乡元宝枫林地有一块新立的石碑,碑头五角星下刻着“省长植树碑”五个大字,落款是“中共浮山县委浮山县人民政府”。原来,当地有人听说山西某位副省长要来浮山植树,便立了此碑,以示隆隆欢迎。结果碑立好了,副省长却没来。这块“ 超前”立好的石碑被当地群众讥笑为“荒唐碑”。(5月29日《报刊文摘》转5月19日《中国纪检监察报》,车山前摄影)    图片上的“省长植树碑”兀然竖立在一片不毛之地上,五个隶书大字被荒山装裱得格外苍劲,堪称书法精品。这条奇闻,我是先看图片,以为是省长来这里大张旗鼓地植的树一棵也没有活,而宣传部门植的石碑却活了。一看文字说明,原来是没长腿的石碑不知道副省长的专车改道了。    我国是严重少林的国家,植树造林是差不多与计划生育同等重要,每年植树节,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要亲自上山植树。山西的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省长副省长们想必在全省许多地方都曾挥汗播绿,盛产石头又长于书法的山西人民,是不是在全省许多地方都树了“省长植树碑”呢?人民对省长植树的嘉奖是不是极大地激发了山西省长副省长们植树造林的热情呢?    不过,当地群众把这筒超前树立的“省长植树碑”讥为“荒唐碑” 甚为不妥。那位副省长想必对此一无所知,否则,以他省级干部之政治觉悟,怎能容忍如此可笑的形式主义呢?当地群众应该把这事儿报告那位副省长本人,请他大驾光临,来给这块荒山披上绿装。如果这样,坏事岂不变成了大好事?如果县委县政府能够通过这样超前立碑的办法将绿化荒山的“任务”“派”给省级领导,我看这应该大力提倡! (朱海军)
  • 浏览:38【定位
    修改】【取消
  • 次序:99
    [一级定位]
朱海军·年谱
  • 改变‘家长制’ 反思‘班干部’
  • ⊙在“六一”到来之际,儿童教育问题专家孙云晓先生呼吁将“家长”称谓改为父母(5月29日“青年话题”文章《将“家长”的称谓改为“父母”》)。他在文章最后说:“将‘家长’的称谓改为‘父母’的实质是改变‘家长制’观念,是为了孩子而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作为一名当过教师的父亲,我对“家长”这一渗透着官本位文化特质的称谓十分反感。我举双手赞成孙先生的意见,并呼吁立法机关更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责令其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中的“家长”用语。 我从“家长”想到了“班长”、“组长”、“学习委员”等中小学生中的“官职”。我认为对这些“官职”,应该从学生平等、公平、民主的思路予以重新认识。 整个社会以官为本,很自然地,家有“家长”,班有“班长”。整个社会是干部身份终身制,所以,学生班干部一般都是年年“连任”。 据我当教师多年观察,那些一直当着班干部的学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干部心理”;而那些从来没有当过班干部的学生,则显示出明显的“群众心理”。两者差别极大。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到陌生的班上听一回课或观察一段时间,一般都能准确判断出哪些人是班干部,哪些人是普通学生。 由于受大环境影响,不少中国孩子形成了一种“当官欲”。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巧妙地利用手中掌握的“封官权”对班级进行管理。比如,一个家境优裕、父母宠爱的学生过去经常不交作业,老师任命他当了“收作业的组长”,要求他当众向所有同学演讲,保证“以后每次都交作业,少交一次,即刻免职”。结果这个学生喜出望外,从此一改过去旧习,每次交作业都最积极。这种结果当然是好的,但是,老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随心所欲地任命和罢免学生干部的做法,则是非常不好的。这与我们国家干部任免的方式是一致的,其弊病也是相同的。 无孔不入的腐败早已经侵入了中小学班级管理。每年新学期入学,都有学生父亲到班主任老师甚至学校领导那里给孩子“跑官”甚至“买官”。据《深圳特区报》报道,一些小学班主任在众多家长要求“给孩子官当”的压力下,无奈地对班干部进行“扩编”,造成“班干部泛滥贬值”。这与政府机关机构膨胀、人员过剩现象颇为异曲同工。 据我观察,教师子女、社会上大大小小官员的孩子鲜有不当“班干部”的。这些年,“大款”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地跻身“班干部”行列。 大多数“班干部”都是“终身”任职,去名牌大学问一问,哪个学生不是从入小学到上大学一路“当官”过来的?笔者填写各类材料时,经常遇到需要填写当学生时什么“职务”的栏目。当班干部使这些学生乐观、自信,处处有一种优越感,并富有竞争精神,当然,也有不少班干部有“骄”“娇”二气。没有当过班干部的学生较多地有自卑感,性格内向。同时,班干部任免中的机会不平等,使一些学生受到了心理伤害。中国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在很大程度上与现行的班干部制度有关。 作为一个当过老师又关心教育的人,我现在强烈呼吁,如果不是取消,也应改革现行的班干部制度,打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重重“机构”,让教师直接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教师。 当然,究竟以什么制度取代现在的班干部制度,这里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我呼吁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借鉴其他国家学校班级的组织形式,制订出一种公平、合理的班级组织形式,让这种新的班级组织形式从最基本的层次塑造健康、积极的民族精神。 (朱海军)    
  • 浏览:36【定位
    修改】【取消
  • 次序:99
    [一级定位]
朱海军·年谱
  • 改革“班干部”制度!
  • ⊙在“六一”到来之际,儿童教育问题专家孙云晓先生呼吁将“家长”称谓改为父母。他在文章最后说:“将‘家长’的称谓改为‘父母’的实质是改变‘家长制’观念,是为了孩子而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作为一名当过教师的父亲,我对“家长”这一渗透着官本位文化特质的称谓十分反感。我举双手赞成孙先生的意见,并呼吁立法机关更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责令其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中的“家长”用语。 我从“家长”想到了“班长”、“组长”、“学习委员”等中小学生中的“官职”。我认为对这些“官职”,应该从学生平等、公平、民主的思路予以重新认识。 整个社会以官为本,很自然地,家有“家长”,班有“班长”。整个社会是干部身份终身制,所以,学生班干部一般都是年年“连任”。 据我当教师多年观察,那些一直当着班干部的学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干部心理”;而那些从来没有当过班干部的学生,则显示出明显的“群众心理”。两者差别极大。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到陌生的班上听一回课或观察一段时间,一般都能准确判断出哪些人是班干部,哪些人是普通学生。 由于受大环境影响,不少中国孩子形成了一种“当官欲”。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巧妙地利用手中掌握的“封官权”对班级进行管理。比如,一个家境优裕、父母宠爱的学生过去经常不交作业,老师任命他当了“收作业的组长”,要求他当众向所有同学演讲,保证“以后每次都交作业,少交一次,即刻免职”。结果这个学生喜出望外,从此一改过去旧习,每次交作业都最积极。这种结果当然是好的,但是,老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随心所欲地任命和罢免学生干部的做法,则是非常不好的。这与我们国家干部任免的方式是一致的,其弊病也是相同的。 无孔不入的腐败早已经侵入了中小学班级管理。每年新学期入学,都有学生父亲到班主任老师甚至学校领导那里给孩子“跑官”甚至“买官”。据《深圳特区报》报道,一些小学班主任在众多家长要求“给孩子官当”的压力下,无奈地对班干部进行“扩编”,造成“班干部泛滥贬值”。这与政府机关机构膨胀、人员过剩现象颇为异曲同工。 据我观察,教师子女、社会上大大小小官员的孩子鲜有不当“班干部”的。这些年,“大款”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地跻身“班干部”行列。 大多数“班干部”都是“终身”任职,去名牌大学问一问,哪个学生不是从入小学到上大学一路“当官”过来的?笔者填写各类材料时,经常遇到需要填写当学生时什么“职务”的栏目。当班干部使这些学生乐观、自信,处处有一种优越感,并富有竞争精神,当然,也有不少班干部有“骄”“娇”二气。没有当过班干部的学生较多地有自卑感,性格内向。同时,班干部任免中的机会不平等,使一些学生受到了心理伤害。中国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在很大程度上与现行的班干部制度有关。 作为一个当过老师又关心教育的人,我现在强烈呼吁,如果不是取消,也应改革现行的班干部制度,打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重重“机构”,让教师直接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教师。 当然,究竟以什么制度取代现在的班干部制度,这里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我呼吁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借鉴其他国家学校班级的组织形式,制订出一种公平、合理的班级组织形式,让这种新的班级组织形式从最基本的层次塑造健康、积极的民族精神。 (朱海军)
  • 浏览:50【定位
    修改】【取消
  • 次序:99
    [一级定位]
纬度
经度
缩放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