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年谱
  • 简历
  • ⊙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仲景是他的字,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死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张仲景在幼年时候,就对医学发生很大兴趣,青年时期曾经被推举做孝廉,相传晚年一度当过湖南长少太守。但是他一生主要是在从事医学研究中度过的,并且对中医诊断治疗学做了出了卓越贡献。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后期这样的时代,常常看到许多人死于疫病的悲惨情景,使他深感疾病的危害和医药的重要,他小时候就读了不少医书,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由于虚心好学,很快就掌握了老师传给他的全部医术,并且在断病、处方、用药等方面还有不少独到见解,超过了他的老师。   最初,张仲景在家乡为人治病。后来曾到洛阳、修武等地行医。他善用“经方”(前辈人遗留下来的经验方药)给人治病。张仲景经过多年的勤奋搜求,并且用这些经方治愈了很多病人,因此他在群众中很有名望,有“经方大师”之称。   张仲景所处的年代,传染病广泛流行。张仲景的家族在疫病中也遭到很大损失。从建安元年以后不到十年时间,全宗族二百余口人,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得伤寒病而死的占十分之七。这种家破人亡的惨象,使张仲景非常悲痛。为了战胜这种疾病,给人民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他一方面“勤求古训”,认真钻研《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医学著作,吸取前人的宝贵遗产,同时“博采众方”,广泛搜集整理民间流传的经验方药,参考各家医方,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检验。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劳动,终于在他晚年完成了《伤塞杂病论》这一医学巨著,为祖国临证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伤塞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紧密结合实际的临证诊疗专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这部书写成后,由于兵火战乱,以致散失不全。后来经晋朝王叔和的整理、编次,才得以保存下来。到了宋朝,又经林亿等人校勘,把“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分成两部书,一部叫《伤寒论》,一部叫《金匮要略》,一直流传到现在。   《伤寒论》共十卷,二十二篇,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论述了外感热性病“伤寒”的病理、诊断、治疗和用药,确立了“辩证论治”规律。《金匮要略》共六卷,二十五篇。首论脏腑和经络,其中包括病因、病机、痢疾分类、诊断和防治等一系列理论问题,相当于治疗学的总论。其他各篇分别论述了内科杂病以及外科、妇产、儿科、急救等四十多种病的治疗方法,共一百三十九条,二百六十二方。共载药方三百七十五首,使用药物二百一十四种,后人称他方剂学之祖。书中有许多可贵的医疗经验,例如对肺痈、黄疸、痢疾等病的辩证和治疗,在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人工呼吸法也最早见于这部书。   张仲景的这两部著作,系统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证经验,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中占有特殊地位。它使中国医学不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现在仍然是中西医学习研究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的重要典籍。一千七百多年来,这两部著作不但为中国历代医家所推崇,而且对世界医学,特别是对亚洲诸国如日本、朝鲜、越南医学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张仲景一生的著述十分丰富。除《伤寒杂病论》外,据史书记载,他还著有《黄素药方》二十五卷、《辩伤寒》十卷、《疗伤寒身验方》一卷、《评病要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等。此外,他的两个学生卫汛和杜度继承他的事业,也写了不少书。可惜这些书都已亡佚了。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医学成就是巨大的。但是,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限制,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是不彻底的,还没有能够完全摆脱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在他的书中还夹杂有少数封建迷信的内容,同时在论病用药方面,也存在某些不符合科学实际的地方。
  • 浏览:36【定位
    修改】【取消
  • 次序:99
    [一级定位]
张仲景·年谱
  • 传记
  • ⊙张 仲 景   张仲景(约150~219),中国医学家,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代,他单名叫机,仲景是他的字,是河南省南阳县人。   张仲景从小就勤奋学习,看了许多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给人治病的故事,心里很感动,他想:“许多人只知道为自己打算,不问民间的疾病和痛苦。我为什么不能象扁鹊那样,把救死扶伤、解除人民病情当作自己的责任呢?”他从此努力钻研医学,拜同乡名医张伯祖作老师,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在年轻的时候就掌握了丰富的医学知识。   张仲景不但勇于实践,还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有一次,三个做小买卖的人在路上碰上了倾盆大雨,其中两个被雨浇病了,都来张仲景看病。他们都说觉得头痛、发烧、咳嗽、鼻子不通气。   张仲景根据过去的经验,心想:“准又感冒了。”他给两个病人摸脉。第一个病人的脉搏跳的不快不慢,轻轻一按就摸到脉膊,手腕上还有不少汗水。第二个病人的脉则有些不同,虽然也很容易摸着,但是跳的较快,脉管坚强有力。张仲景想,病情病因都差不多,按照治感冒的经验,只要发汗就行了,于是给他们每人开了一贴麻黄汤,药量全一样。   第二天一早,张仲景先运河看第二个病人。病人吃了药出了一身汗,已经好了一大半。张仲景嘱咐他再吃一帖药,再发点汗就会全好。张仲景以为第一个病人一定也差不多,跑运河一看,这个病人吃了药确实也出了一身大汗,病不但没好反而比昨天更厉害了。   张仲景暗暗地想:“这就奇怪了!两个人都是感冒,吃的一样的药,为什么一个好了,一个反而变坏了呢?”他把作天看病的情况仔细回忆了一遍,认定这两个人的病情不同,不应采用同样的方法冶疗。他立刻给第一个病人换了一种药,病人吃了药以后,很快就康复了。经过进一步实践,张仲景又把感冒受寒的病症分辨成6类8型。张仲景把伤寒病这么一分类型,就把古代“辨证论治”的方法发展的更具体了。此后,医生治感冒伤寒,只要根据病人的症状,找出属于哪一种类型,再对症下药,就容易把病治好。   张仲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他不仅全面发展了“辨证论治”,还发明了许多独到的医疗技术,如用人工呼吸急救病人,用蜜水或猪胆汁灌肠治便秘,以及药物外搽、舌下含药等。他还十分重视医疗经验的传播,他把自己多年行医的经验写成了一部巨著,名叫《伤寒杂病论》,又名《伤寒卒病论》,共十六卷,记载了对疾病的各种治疗原则和治疗各种传染病和杂病的方法。该书曾一度失散,经后人整理成两部,一部名叫《伤寒论》,另一部名叫《金匮要略方论》,这两部书是现存医学中最早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不仅对我国医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许多邻国。   为了纪念张仲景对医学的贡献,人们把他尊称为“医圣”。
  • 浏览:37【定位
    修改】【取消
  • 次序:99
    [一级定位]
张仲景·年谱
  • 医圣张仲景
  • ⊙张仲景   张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当时的中国政治黑暗,兵祸绵延,百姓生灵涂炭,疫病猖獗。面对此景少时的张仲景便立下了解救百姓于疾病痛苦、为医学进步献身的宏大志向。他学医勤奋,又天生聪颖,在医学界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名震一方的临床医生。   古代中医所说的伤寒病,除了包括普通的外感病外,通常主要泛指一切热性传染病。在张仲景生活的东汉年间,疾病流行,张仲景的家人也在所难免,据他自己记载,在张氏宗族的二百余人中,自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感染疾病而死亡的就占了三分之二。其中患伤寒而死者占十分之七。面对这尸横遍野,疫病流行的惨状,他矢志不渝,勤奋钻研学习《内经》等中医经典。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呕心沥血几十个寒暑,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人类医学史上不朽的名著。   张仲景对伤寒病的治疗,首先提出了六经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他将疾病按证候群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大类型,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治疗外感热性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学者们常说,仲景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的确如此。他在内、外、妇、儿等杂病的辨证治疗上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详细地阐明了中医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辨证的方法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多种治疗原则。全书共记述397条治法和113个医方,共计22篇,5万余字。《伤寒杂病论》原书早已在古代兵火战乱中散失,我们今天看到的张仲景的著作是经过了近代王叔和的重新整理编次及宋代医家注释校订过的版本,已被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   张仲景在医学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是他最早创立了中医系统的病因学说,将形形色色的致病原因高度概括为三大类。一是由人体经络感受邪气后进入脏腑而致病的,其原因为人体内部脏腑虚损;二是致病邪气直接从皮肤进入人体四肢九窍,又经血脉相传,致使人体脉道不通而生病,这属于邪气直接侵入皮肤而生病;三则包括了生活调养不当,如性生活的不节制,古代枪械棍棒的伤害及毒虫猛兽的叮咬等。熟悉中国医学史的人都知道,南宋陈言写了本《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古代中医大家,他的病因学说正是根据张仲景的病因理论发展而来。   谈到中医,自然离不开方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方剂学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他临证处方,法度严谨。在方剂的配伍、用量、用水及煎服法上十分讲究,如强调患者在使用麻黄时要去节,要先煎去沫;让病人服用小柴胡汤时,汤煎后,要去渣再煎。药方中药物组成虽同,因药量不同,则方名各异,如桂枝汤和小建中汤,组方相同,其差别就在于小建中汤中芍药的用量必须加两倍。《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许多方子,如人们熟知的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大小柴胡汤及金匮肾气丸等,至今在临床上仍被广泛应用。另外,张仲景丰富了方剂使用的剂型种类,如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洗剂、肛门栓剂、灌肠剂及阴道栓剂等多种。   张仲景对中医临床各科的发展也多有建树。在外科学方面,他创造性的应用了人口呼吸法来急救自缢的病人,其记载的方法很是科学。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记述了妇女的月经病、带下病、 妊娠病及产后病等许多妇科疾患。另外,他还首创了"脏躁" 这个病名,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讲的癔病,属精神方面的疾患,多发于女性,据说在日本目前仍将癔病一词译为"脏躁" 。   中国的饮食疗法可谓起源久远,汉唐之间出现的食疗著作就有数十种之多,人们逐渐开始主动用饮食来治疗疾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专门写了两篇食疗的文章,一篇叫"禽兽虫鱼禁忌并治",另一篇则为"果实菜果禁忌并治",列举了许多食物中毒及其解救的方法。如他说生红点的肉不能吃,还说某些食物多吃会产生副作用,如吃梅多了牙齿会坏等。张仲景重视养生,他告戒人们平素应注意防护,不要让外来邪气侵犯人体经络,还需坚持导引吐纳锻炼。   作为一代医学伟人,张仲景在人类医学发展史上,为后人流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伤寒杂病论》一书写成至今已经历了近两千年的风风雨雨,它一直被公认是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并被学术界誉为讲究辨证论治而又自成体系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历史上曾有四五百位学者对《伤寒杂病论》的理论方药进行探索,流下了近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张仲景的著作不仅成了我国历代医家的必读书,而且还广泛流传到海外,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今天,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已经成了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 浏览:38【定位
    修改】【取消
  • 次序:99
    [一级定位]
纬度
经度
缩放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