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仲景是他的字,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死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张仲景在幼年时候,就对医学发生很大兴趣,青年时期曾经被推举做孝廉,相传晚年一度当过湖南长少太守。但是他一生主要是在从事医学研究中度过的,并且对中医诊断治疗学做了出了卓越贡献。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后期这样的时代,常常看到许多人死于疫病的悲惨情景,使他深感疾病的危害和医药的重要,他小时候就读了不少医书,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由于虚心好学,很快就掌握了老师传给他的全部医术,并且在断病、处方、用药等方面还有不少独到见解,超过了他的老师。
最初,张仲景在家乡为人治病。后来曾到洛阳、修武等地行医。他善用“经方”(前辈人遗留下来的经验方药)给人治病。张仲景经过多年的勤奋搜求,并且用这些经方治愈了很多病人,因此他在群众中很有名望,有“经方大师”之称。
张仲景所处的年代,传染病广泛流行。张仲景的家族在疫病中也遭到很大损失。从建安元年以后不到十年时间,全宗族二百余口人,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得伤寒病而死的占十分之七。这种家破人亡的惨象,使张仲景非常悲痛。为了战胜这种疾病,给人民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他一方面“勤求古训”,认真钻研《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医学著作,吸取前人的宝贵遗产,同时“博采众方”,广泛搜集整理民间流传的经验方药,参考各家医方,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检验。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劳动,终于在他晚年完成了《伤塞杂病论》这一医学巨著,为祖国临证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伤塞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紧密结合实际的临证诊疗专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这部书写成后,由于兵火战乱,以致散失不全。后来经晋朝王叔和的整理、编次,才得以保存下来。到了宋朝,又经林亿等人校勘,把“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分成两部书,一部叫《伤寒论》,一部叫《金匮要略》,一直流传到现在。
《伤寒论》共十卷,二十二篇,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论述了外感热性病“伤寒”的病理、诊断、治疗和用药,确立了“辩证论治”规律。《金匮要略》共六卷,二十五篇。首论脏腑和经络,其中包括病因、病机、痢疾分类、诊断和防治等一系列理论问题,相当于治疗学的总论。其他各篇分别论述了内科杂病以及外科、妇产、儿科、急救等四十多种病的治疗方法,共一百三十九条,二百六十二方。共载药方三百七十五首,使用药物二百一十四种,后人称他方剂学之祖。书中有许多可贵的医疗经验,例如对肺痈、黄疸、痢疾等病的辩证和治疗,在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人工呼吸法也最早见于这部书。
张仲景的这两部著作,系统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证经验,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中占有特殊地位。它使中国医学不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现在仍然是中西医学习研究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的重要典籍。一千七百多年来,这两部著作不但为中国历代医家所推崇,而且对世界医学,特别是对亚洲诸国如日本、朝鲜、越南医学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张仲景一生的著述十分丰富。除《伤寒杂病论》外,据史书记载,他还著有《黄素药方》二十五卷、《辩伤寒》十卷、《疗伤寒身验方》一卷、《评病要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等。此外,他的两个学生卫汛和杜度继承他的事业,也写了不少书。可惜这些书都已亡佚了。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医学成就是巨大的。但是,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限制,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是不彻底的,还没有能够完全摆脱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在他的书中还夹杂有少数封建迷信的内容,同时在论病用药方面,也存在某些不符合科学实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