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若望 年谱
汤若望·年谱
  • 历程
  • ⊙1591年,汤若望出生在德国科隆一贵族家庭,1611年入耶稣会。1620年到达澳门,两年后入广州,旋往北京学习汉语,不久赴西安传教。1630年再次进京,继任已故教士邓玉函之职,协助徐光启编修《崇祯历书》,制造天文仪器。曾获崇祯皇帝特赐《钦褒天学》匾额一块。 1644年,满清入主北京,八旗兵圈地占房,驱赶城中居民。汤若望临武不惧,据守在宣武门内天主堂(俗称南堂)。他上书清帝恳请,仍居原寓,照旧虔修,理由是未竣历书版片、天象仪器、书籍和教堂礼器等甚伙,不能在三日内悉数搬迁,且损坏后难于修复。勇敢的汤若望遇到了开明的清摄政王多尔衮,第二天便得到旨谕:恩准西士汤若望等安居天主堂,各旗兵弁等人,毋许阑入滋扰。随后,汤若望数次奉召入宫,论说新历之优,呈献天文仪器、舆地屏图等物。多尔衮接受建议,决定于顺治二年(1645)颁行新历,并任汤若望为钦天监监正(五品官)。 从顺治年汤若望被任命始,至道光年间的近二百年时间里,清朝先后任命近二十位西方人士为钦天监监正、监副。因此,这一时期的钦天监,不仅职掌天文、历法,而且成为清政府同西方各国交往的重要媒介。这些来自德国、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和斯洛文尼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传教士,生前在钦天监辛勤工作,为皇帝服务几十年;卒于北京后,大多长眠在栅栏墓地。 年青的顺治皇帝福临,钦佩汤若望的学识,对他十分尊重,允其"随意出入朝中,凡有启奏,俱准迳入内庭,不循常例";而且,先后二十几次亲临教堂,垂问教理,了解十字架等物的含意,观赏西洋奇器和绘画。顺治皇帝曾赏给汤若望"通政大夫"、"太常寺卿"、"通玄教师"等多种封号,亦常赐金银绸缎等财物,并尊称汤若望为"玛法"(满语意为"尚父")。1654年,依汤若望之请,顺治皇帝将紧邻利玛窦墓地西部的一块地产赐予其作墓地。1660年,汤若望在赐地上修建了一座圣母堂,堂前树碑,以满汉两种文字记载蒙恩赐茔地之殊荣,表示在行弥撒时,要祈祷上帝保佑"吾君为尧舜,绵国祚于无疆"。 1661年,顺治皇帝病逝,年仅24岁。八岁的康熙皇帝登基,大权旁落。辅政大臣鳌拜等力主恢复祖制,反对西洋学说。大臣杨光先趁机告恶状,言汤若望等传教士有罪三条: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历法荒谬。而且愚昧地著书说,即使西法是准确的,也"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1664年冬季,鳌拜废除新历,逮捕了已经中风瘫痪的汤若望和南怀仁等传教士。如果不是太皇太后(顺治的母亲)的干预和随之而来的北京地震事件,汤若望几遭杀害。年愈古稀的汤若望虽被释放,但健康已不可挽回。出狱两月后,即1666年8 月,来华四十多年的汤若望在痛苦中辞世。因所赐墓地已被没收,教士们将其草草葬在它处。 1669年,康熙皇帝智擒鳌拜,亲执政权。当年冬季,即为逝世三年多的汤若望平反昭雪,归还墓地,还赐银五百多两为汤若望举办了隆重的葬礼。葬礼上,特派官员宣读了康熙的亲书祭文:汤若望"鞠躬尽瘁","恤死报勤",朕悲其长逝,"特加恩恤,遣官致祭","尔如有知,尚克歆享"。南怀仁、利类思、安文思等传教士跪拜聆听,感激涕零。不久,康熙皇帝又和祖母太皇太后携朝中大臣,亲临墓地,按照中国礼俗悼祭汤若望。朝中人士和传教士都认为,中国皇帝的这一举动,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汤若望墓地以一道花墙与利玛窦墓地相隔,规格和布局比他的前辈墓地更气派。正如1726年《新世界报》所评论的:"汤若望神父安息在一座真可以说帝王一般的墓地之上"。墓园入口处,高悬着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钦赐"匾额;园内甬道两侧,端立着华表、石羊、石狮、石人和石马,显示出墓主人不同寻常的地位;甬道北端石碑正面有满汉两种文字的康熙皇帝祭文,碑阴则刻有汉文和拉丁文的碑文。碑前的石制五供和供台,为高大的石碑增添了庄严的气氛。这种如同王公贵族般的墓园设计,在当时如没有皇帝的认可,是不可能使用的。 汤若望在中国皇宫先当官享受恩宠,后被贬判分尸酷刑,继而神奇获救的经历,被德国历史学家称为:是"使所有好莱坞采用过的有关中国的题材都暗然失色的电影素材",构成了一部高低起伏的戏剧。 汤若望墓地的修建,使栅栏墓地的面积扩大了近乎一倍,在东西两块墓园中相伴而眠的各国传教士越来越多。
  • 浏览:28【定位
    修改】【取消
  • 次序:99
    [一级定位]
纬度
经度
缩放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