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君宜·年谱
  • 2002年4月6日
  • ⊙韦君宜生平年表 韦君宜本名魏蓁一,祖籍江西,后移湖北建始。父魏仲衡,清末留学日本,专修铁路。1913年归国在交通部任职,兼北平铁路管理学校教习。后派长春任铁路局长职。母司韵芬,湖北沙市人,举人之女,婚后生四女二子,蓁一系魏长女。 ·1917年: 12月10日即农历10月26日,出生于北平。取名蓁一。 ·1924年: 从北平转学入长春铁路子弟小学三年级。 ·1927年: 回到北平,插班考入北京实验小学六年级。 ·1928年——1934年: 魏仲衡离职,全家迁至天津法租界定居。韦君宜考入南开女子中学一年级,读到高中毕业。 ·1934年: 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年底参加校内革命组织“现代座谈会”。 ·1935年: 被聘为《清华周刊》第43卷“特约撰稿人”。 暑假一行五人去日本东京,找光明的路 9月,参加静斋六人组,为秘密的“社联”小组,同时受清华“民族武装自卫会”领导。 ·1936年: 1月4日,参加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16日,“南下扩大宣传团”第三团在燕京大学成立“中国青年救亡先锋团”(后与一·二团统称“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韦君宜为第一批队员。 经蒋南翔介绍加入共青团,又转为中共党员,为中共北平地下党的干事。参加了北平“社联”、“妇联”、“民先队”的工作。 暑假,曾去山西太原,参加革命组织“牺盟会”(全称“牺牲救国同盟会”)。 10月,被聘为《清华周刊》的45卷“哲学栏”编辑。 ·1937年: 卢沟桥事变后回到天津家中。 8月28日,同大妹莲一从塘沽乘开往广州的“湖北号”轮船南下流亡。在青岛中途下船至济南、太原,后转石家庄抵汉口。 10月下旬,由汉口至长沙临时大学报到注册,为“临大”文学院心理教育系四年级学生。此间。决心弃学去武汉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2月,参加了湖北省委举办的黄安七里坪抗日青年训练班。在此恢复了党的关系。 ·1938年: 被湖北省委先后派到襄阳、宜昌从事抗日救亡和恢复党组织的工作。在新建的中央宜昌区委中担任组织部长。 秋,调回武汉,从事遭查封的“民先队”等革命团体的恢复工作,发动队员准备打游击。 10月20日,武汉沦陷前,韦君宜乘船南下,由武汉而沙市、宜昌、重庆。途中得知恋人孙世实遇难,悲痛欲绝。 12月,由党组织安排,从成都经西安奔赴根据地延安。 ·1939年: 1月初,抵延安。分配在中央“青委”(中央青年运动委员会)担任《中国青年》的编辑。先后参加“青委工作组”、“西北青年考察团”去安塞、晋西北考察农村“青救会”、“妇救会”等革命团体的组建和开展工作情况。 9月,返回延安。开始了《中国青年》的编辑生涯。年底,与“青委”干部苏展结婚。 ·1940年: 7月,第二次赴晋西北,筹划和出版《中国青年》晋西版。 8月19日,参加在兴县召开的晋西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产生“青联”执委会,韦君宜为九人常委之一,在宣传部主要负责《中国青年》(晋西版)的编辑出版工作。 11月1日,《中国青年》(晋西版)第1卷第1期出版。 ·1941年: 4月,韦君宜在晋西“青联”工作10个月后回到延安,在中央青干校执教。离开晋西前,与苏展离异。 晋西这段生活使韦君宜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出现了像《龙》这样的解放区优秀作品。 秋,赴米脂,与清华老同学时任米脂中学党总支书记的杨述(又名欧阳正、欧阳素、杨德基)结成终身伴侣。婚后,留米脂中学任国文教师。 ·1942年: 调至绥德分区地委宣传部,在地委机关报《抗战报》任编辑、记者。 ·1943年——1944年: 在绥德被卷入“抢救失足者” 运动中。 ·1945年: 年初,调延安中央党校,在校部教务处任干事。“8.15”光复后,调延安新华社任口语广播部编辑、记者。 ·1946年——1947年: 3月,国民党轰炸延安,随新华社大部分人员撤至瓦窑堡接替延安广播。在涉县建立临时总社,编成行军行列,号称“昆仑支队”,经晋绥、横穿山西,历时数月,进入晋察冀边区的平山县。参加平山县“土改工作团”,任温塘区委委员。 ·1948年: 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建工作,负责《中国青年》的复刊工作。 12月20日,复刊后的《中国青年》第1期出版,韦君宜为编辑干事。 ·1949年: 4月11日到12日,出席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北平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任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总编辑。 女儿杨团出生。 ·1953年: 作为青年团派出的代表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暨中国文学工作者第二次代表会议。 由团中央调出,一度出任北京市文委副书记。 调至中国作家协
  • 浏览:52【定位
    修改】【取消
  • 次序:88
    [一级定位]
韦君宜·年谱
  • 2002.6.24
  • ⊙ 韦君宜生平 著名女作家、编辑家、出版家,中国人民的好女儿,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总编辑、社长韦君宜,一个自一二·九 爱国学生运动即投身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老共产党员,晚年抱病写出揭示自延安整风运动直至解放以来党内历次政治运动历史真相的长篇回忆录《思痛录》,这衰年史笔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撼和深思。 韦君宜原名魏蓁一,湖北建始人,少年时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34年入北平清华大学哲学系就读。第二年即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学生运动中,她是个出色的笔杆子。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在湖北地区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曾任襄阳特支委员、宜昌区委委员。1939年初到延安,历任中央青委干事、《中国青年》杂志编辑、新华广播电台编辑。此间所著《龙》、《三个朋友》等短篇小说获得好评。 解放战争中,她自延安奔赴晋察冀解放区,曾任平山县温塘区委委员,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并在河北平山县参加筹备《中国青年》复刊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她历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国青年》杂志总编辑,北京市文委副书记,《文艺学习》杂志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作家出版社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直至1985年12月离休。 作为中央一级的全国最大的文学出版社的社长,韦君宜的工作是十分繁冗的。1979年,为了缓解“文革”所造成的书荒,她主持集中推出中外文学名著近50种,成为新时期文学出版业复兴的先声。为了推动新时期文学事业的发展,她主持召开全国中长篇小说作家座谈会,排除各种困难,亲自帮助《将军吟》(莫应丰著)、《沉重的翅膀》(张洁著)等一大批优秀长篇小说修订、出版。韦君宜正直质朴,不尚虚荣,求真务实,不随波逐流,克勤克俭,廉洁奉公,广交朋友,尊重人才,团结作家,奖掖后进,发现和扶持新人,她的卓越业绩和高尚的操守赢得了中国文艺界和新闻出版界广泛的尊敬。 自少年时代即钟情于文学创作的韦君宜,在反右之后直至粉碎“四人帮”之前,几乎完全搁笔。此后,她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文学创作,在六、七年内,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母与子》、中篇小说《洗礼》、小说集《女人集》、《老干部别传》、《旧梦难温》,以及散文集《似水流年》、《故国情》、札记《老编辑手记》等共135万字的著作。 1985年,韦君宜应蒋南翔之邀,出任《一二九运动史要》一书主编,在编写工作中积劳成疾,1986年4月突发脑溢血几乎不治。被抢救过来后,16年中她与疾病顽强斗争,抱病写作、出版了长篇回忆录《思痛录》、长篇小说《露沙的路》、散文集《海上繁华梦》、《我对年轻人说》,编辑了《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韦君宜》等共86万字的作品。 在《思痛录》中,她以手中的笔义无反顾、痛快淋漓地倾吐了自己长期的积郁,揭示了她所经历的自延安整风运动直至解放以来党内历次政治运动的历史真相,该书于1998年出版后,在海内外知识界引起巨大反响,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化石,是今后及更遥远的未来,人们了解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和理解中国革命的必读书。 韦君宜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名誉全国委员,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保卫儿童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 韦君宜英灵长存。
  • 浏览:34【定位
    修改】【取消
  • 次序:88
    [一级定位]
纬度
经度
缩放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